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黑暗中創造美的詩人: Leonard Cohen

星期六的早上,一個人跑到西門町的絕色影城
看了Leonard Cohen的"I'm your man"傳記電影
說實在的,對這位先生以往是只聞其名
但是並不是真的那麼了解他
印象比較深還是因為跟U2唱了"Tower of song"

但是在看了這部電影後,真的給我很多感觸
它其實是一部紀錄片,紀錄著2005年1月的時候
一場叫作"Come So Far For Beauty"的演唱會
這場是向Leonard Cohen致意的演唱會

電影一開始由Nick Cave唱出"I'm your man"開始
之後就伴隨著現場錄影與Leonard Cohen的談話
加上表演者對他的音樂與文字的致意或說明
因為我們不是以英文當母語
本來英文就弱,遇到英文詩就更是投降啦
不過透過這部電影
更加了解了他的音樂與詩的世界
每每聽完各種陳述後,接到現場演出的音樂時
心中往往有一種熱熱的感覺(是感動嗎...我也不清楚)
其中U2的Bono有許多的陳述
果然最後一首歌就是他與Leonard Cohen的"Tower of song"
片尾接上Leonard原唱的"I'm your man"....好棒的安排呀

離場時兩位小姐在電梯中說
"他們唱的都很好聽,但是怎麼每個人現場表演都怪怪的"
ㄏㄏ.....我想這也道出了他的音樂或詩的不同
Bono說Leonard是
在黑暗中創造美,在黑暗中尋找色彩的人
好棒的一句話呀

如果你問我在這部電影看到甚麼
我看到一場精彩的演唱會
我看到一個精彩的故事
我看到一些讓我反省的道理
我看到....Leonard Cohen
我看到....遙滾樂的精神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誰最喜歡下載音樂

傅立媒體集團做了一份調查....here
他用不同的音樂屬性分類去調查對於音樂的消費行為
從這份調查看來
似乎搖滾樂與舞曲愛好者的下載嗜好特重
而流行音樂的購買忠實度最高
(簽名用?....ㄏㄏ)
這讓我想到流行音樂樂手老是跳出來說音樂下載讓他們快活不下去
(台灣的流行歌手....那不就是全部歌手...ㄏㄏ)
但是他們的支持者卻是購買專輯的擁護者
我想是很值得好好想想的吧
尤其是這些專輯的耐聽度都很少長過宣傳期
下次再有誰跳出來說音樂下載讓台灣音樂萎縮的時候
讓他看看這個調查吧

不過....搖滾小子們...開始買專輯吧....ㄏㄏ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Let Me Inside

最近似乎突然又有以往練吉他的熱情
每天戴著耳機跟著CD一起玩著
好快樂的感覺呀(雖然會被嚴重抱怨.....)

昨天抓了Santana的"Let Me Inside"這首歌
這首歌來自Shango這張專輯
這張專輯其實乍聽之下你會懷疑一下...這是Santana的音樂嗎
因為這張與我們所熟悉的Santana標準樂風有點不同

以Let Me Inside這首歌為例
他用Rock的基調伴隨2、4的雷鬼節奏(或反拍...看你如何數拍)
形成一種很特別的味道

這首歌嚴格說起來應該是"登徒子"之歌
怎麼說呢....看看歌詞吧

Well, hello, whats your name
Can I take you by the hand
Wont you please come with me
To a place of ecstasy
Paradise by the sun
Girl, Im sure well have some fun
By your eyes I can see
That you want to be with me
Ive been waiting for so long
Now that Ive found you
Aint no way Im gonna let you go

根本就是搭訕的男子麻....ㄏㄏ
anyway....很棒的旋律
很有趣的文字
玩的很快樂的一首歌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06

真正的巴西女聲


巴西音樂自從Antonio Carlos Jobim與Joao Giberto等人的發揚
不少其他國家的音樂家去到巴西吸收了當地的音樂
從Frank Sinatra、Tony Bennett到Stan Gatz
都是藉由巴西的bossa音樂開始讓自己的音樂更加發光

那麼多的非巴西人因為巴西音樂發光
但是真正的巴西音樂家卻甚少發光國際
Rosa Passos這位巴西音樂家便是少數可以發光的音樂人
這位其貌不揚的女士,藉由他優美的歌聲
以及多才多藝的天賦(吉他演奏、創作一手包辦)
讓人不得不注意到他
馬友友甚至稱她為世界最美的聲音
你喜歡聽巴西音樂嗎
不要只知道小野麗沙(絕無批評之意歐...小野迷們)
試試真正的巴西女聲吧

說清楚講明白

那天看電視看到訪問台灣的詞曲創作者
對於曲的部份我就不予置評了
那天想到歌詞的部份
有一句話說"音樂是要用聽的"
問題是要聽到甚麼東西
在一首好音樂中往往不是直來直往
音樂絕對有其規律,他構成聆聽時的舒適感
但是也絕對有其叛逆之處,他讓你的心情起伏
因為在不同的部份輪轉,因此一首好的音樂才如此難得
暗示與提示(hint & cue)是多麼的重要

我想歌詞也是一樣
看到現在的歌詞往往都是直接了當的把他的意思唱出
愛你就說愛你,失戀就說難過,高興就說快樂
直接的影響或許是延至於民歌時期
但是這樣的限制卻讓聆聽者變得好不用腦
(或是說不用"心"....看你覺得你的情緒感官是腦還是心...ㄏㄏ)
中華文化中隱穢不明的暗喻方式往往是文字的經典
到了現代的歌曲文化(難道不當成文化對待....)
卻是每一首都是直接告訴你要怎麼感動
知道了寫詞的人的心情
卻少了很多想像空間

如果不能改變的話
或許詞少點會更好
或許就如同我判斷一首歌是不是好歌的方式一樣
先不要理會文字,如果連旋律都不能感動我
我想我不會去思考他的文字吧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人工智慧音樂資料庫

昨天晚上跟一位以前一起玩音樂的鼓手吃飯聊到Music Genome這個project
今天在介紹一個類似的給各位玩玩
喜歡聽音樂是不是總覺得認識的不多
Music Genome是用音樂的本質去作分析
Gnod是用社群關聯給你幫助
怎麼說呢?
舉例而言,我喜歡聽Lee Ritenour與Larry Carlton與Pat Petheny的音樂
我想知道還有哪些類似的音樂我可以嘗試
在Gnod music的網頁中,你可以輸入這三人的名字
然後他會給你一串list
很不錯吧

如果你覺得還是不夠酷
教你一招,你可以用下面的URL(以lee ritenour為例)
http://www.gnoosic.com/music/map/lee+ritenour.html
他會出現一個很酷的網頁
顯現出Lee Ritenour相關的音樂家或團體
然後你可以點選任一個連結
(在他跑來跑去很酷的畫面連結...ㄏㄏ)
這樣你可以一直用關連性去找到很多很棒的音樂

喜歡不同的音樂探險嗎
試試Gnod吧
他還有電影、書本與人士的關連功能
很棒吧.......
有空該跟朋友多聚聚

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Rock Jazz的女英雄

我的Pandora radio被我訓練的挺不錯的
所有爵士吉他英雄都出現了...ㄏㄏ
那天突然出現了Leni Stern這位女吉他手

其實原本我並不認識這位來自德國的女吉他手
上圖是當時我買的專輯"Closer to the light"
那個時候是看到鼓手是Dennis Chambers才買的
後來聽完後當然是五體投地啦
他不只能彈(很厲害歐)、能作曲、還能唱
只能用多才多藝來形容

喜歡聽jazz的女性同胞們
試試吧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internet radio

自從英式搖滾小子介紹他的線上音樂radio給我聽後
知道了Pandora這個線上音樂平台
其實很多年前看過它的報導
但是一直沒有去使用
沒想到多年後它變成那麼棒

其實嚴格來說以前知道的是The Music Genome Project
他是一個很有趣的計畫
他讓很多真正的音樂人去聽很多的音樂
然後像DNA基因定序一樣去完成一個音樂的"基音"資料庫
這樣有啥好處呢......
這樣一來可以讓收聽的朋友透過不斷輸入資訊
讓資料庫可以去選出你會喜歡的音樂
這樣一個根據你本身的喜好而來的internet radio就可以持續為你服務

這也讓我想到有很多研究者試著讓AI人工智慧去做這份工作
但是一直沒有太好的結果
或許這就是人類與機械思考不同也難以替代的吧
因為藝術是一種感動
你怎麼用數位邏輯描述感動呢?

ㄏㄏ 聽音樂去吧

PS. Thanks to Rock kid's information.......although my channel is Jazz...c c

First Lady


First Lady...我不是指阿珍歐....ㄏㄏ
最近在台北愛樂的廣告聽到Ella
不要再誤會...不是S.H.E......ㄏㄏ
是爵士樂第一女聲Ella Fitzgerald

記得我當初聽爵士樂的時候
有一陣子很愛聽女爵士歌手的聲音
在眾多爵士女歌手中Ella始終是我很愛的一個
Ella的著名的scat唱法我想喜歡爵士的朋友一定不陌生
當Ella唱歌的時候,我想沒有人會懷疑vocal的solo會比器樂遜色
甚至會有正在聽小喇叭solo的錯覺

這個唱了一輩子的女人
唱出jazz所有令人感動的情懷
卻始終沒有一段美好的感情
但是聽他的歌聲卻讓你更加對愛情感動

Ella於1996年的時候去世了
曾經買了他不少專輯
卻在以前一個也很喜歡jazz的女友分手時同意他帶走所有的Ella專輯
因此現在手上也沒多少Ella的專輯

常常覺得jazz樂的樂手都有種笑看生活的冷淡
卻又露出對生活中的那種老練的經驗
因此jazz可以是熱情的、可以是冷漠的、可以是詼諧的
jazz的眾多面貌讓我如此愛她

你受不了熱情洋溢的Rock嗎?
無法一直聽感嘆生活的Blues嗎?
不喜歡流行音樂?
試試Jazz吧
要試試Jazz......試試這位名符其實的Jazz First Lady吧

Sunday, September 17, 2006

等待愛情的心情

最近自己無聊練了一些歌
有兩首完全不一樣的曲風的歌曲卻有一點點類似的意境
分別是Bob Dylan的"Make You Feel My Love"
以及Bob Marley的"Waiting In Vain"

Dylan說

I know you haven't made your mind up yet
But I would never do you wrong
I've known it from the moment that we met
No doubt in my mind where you belong


而Marley唱出

From the very first time I blessed my eyes on you, girl
My heart says, "Follow through."
But I know now that I'm way down on your line
But the waiting feel is fine

都是描寫愛上一個人而等待對方回應的那段時刻
Dylan的民謠式曲風讓我們甜甜的想起年輕時候的戀愛
而Marley的raggae樂風卻讓我們在身體搖擺中一樣回想愛情
大多數人覺得那段等待的時間是很痛苦難熬的
但是其實等你年紀漸長
回憶起來往往在那段曖昧不明時的愛情最甜美
所以何必讓自己痛苦不堪呢
享受那種愛人的感覺是最幸福的....你說是嗎...ㄏㄏ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06

so much things to say

好久沒有好好的彈吉他了
今天拿起我的電吉他
開始跟著Bob Marley的音樂一起玩

今天一開始就跟著這首"So Much Things to Say"
玩了一下下發現Marley的音樂其實真的很棒
像這首歌曲的名稱
有太多的事要說
但是有甚麼事情是非說不可的呢
現在常常會覺得跟其他人越來越沒有話題
或許像我一位朋友說的
跟我講一件事的時候我太囉唆
有時候只是想要"練肖話"
並不想討論深度的意函

但是真的該認真說的事是啥呢
Marley說

So don't you forget your youth,
Who you are and where you stand in the struggle.

恩....很棒的一句話對吧
太多事情要說.....所以做的事情太少
恩....或許真的該好好反省一下.....
這首歌很有趣的部份是
他用So Much Things to Say當標題
整曲卻幾乎用1級與2級小和絃貫穿
(加上一小段4度和絃進行的bridge......3m->6m->2m->5)
簡單到不行的和絃卻表現出如此豐富的音樂
我想這才是真正可以"Say somethings"的表現吧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遙滾界真正的皇后

Queen這個樂團在遙滾音樂界絕對有不可抹滅的地位
這個英國的遙滾團體帶給遙滾界的不只是另一個成功的遙滾巨星
而是帶領了遙滾走向另一個可能

我們都知道英式的遙滾與美國的遙滾樂有著很容易分辨的特質
美國遙滾充滿的藍調的草根特質
尤其是到了吉他solo的時候
但是英國的遙滾卻在雄厚的歷史與古典音樂影響下
有著另一種氣勢滂沱的感覺

經由Queen的出現,將遙滾在英國的意義更加不同
他甚至引導出後來的前衛遙滾或是華麗遙滾

雖然最後Freddie Mercury因為AIDS而去世
但是將近30個歲月
Queen留給世上無數經典
甚至在最後的階段
Freddie都留下"The Show Must Go On"這首經典
沒忘記最後一場Live當這首歌出現時大家的眼淚吧

除了Freddie之外,Brian May也是我很喜歡的吉他手
但是少了Freddie的Brian May就如同少了一點靈魂的吉他聖手
他的"Back to the light"專輯就沒有Queen時期的狂野奔放
有人說Freddie是梅林法師千變萬化
而Brian May便是他手上那支魔法棒
多麼貼切的形容呀

我想懷念Queen就如同懷念自己的年少輕狂一樣
雖然很多事不如所願
每個人都不能真的如自己所願的走自己希望的路
但是.....The show must go on.....right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合法的異形

Sting有一首名曲--Englishman In New York
這是一首我很喜歡的曲子
裏面有一段歌詞

If, "manners maketh man" as someone said
Then he's the hero of the day
It takes a man to suffer ignorance and smile
Be yourself no matter what they say

這是Sting寫給他一位從英國移居到紐約的朋友
描寫在不同文化價值下的生存價值觀
想到現下台灣這個社會
其實經過這麼多年的西化(應該說美國化)
我們還剩多少自己的文化價值
甚至堅持自己價值的人還會被視為奇怪
甚至被排擠、被拒絕
這個社會接受不同文化價值的包含度太低
因此產業一個面貌
流行文化一個面貌
音樂流行一個面貌
價值判斷一個面貌
這樣一個一元化的社會真的不是一個活潑的社會
我想或許這是為何大家痛苦指數那麼高的原因吧

下次,當人家說你是異類是
你可以大聲唱出Sting這首歌
I'm an alien I'm a legal alien
I'm an Englishman in New York

不過希望不會有唱出"I'm a Chineseman in Taiwan"的一天
(別給我貼標籤歐....我信奉烏拖邦主義....ㄏㄏ)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帶領acoustic guitar走入新世紀的Michael Hedges

我最早開始玩吉他是在我高中的時候
那時候社團指導老師要我去練古典吉他
當我練了一年後,因為同儕都是玩acoustic guitar
因此也開始玩那時所謂的民謠音樂(其實是國語歌曲啦)

我一直到大學才真正開始我的遙滾生活
大學後期才開始我的藍調與爵士世界
但是我想音樂這種東西很有趣
不是你轉換一種跑道,而是你多了一條路可走
過去的一切都會在未來的某個部位

所以說我的acoustic guitar歷史是很久的
說到acoustic guitar,你就會想到這位將這項樂器帶領進新時代的人物
有人說Michael Hedges重新發明了acoustic guitar正如同Jimi Hendrix重新發明電吉他
因此許多人都說他帶領acoustic guitar進入一個新世紀(new age)
不過許多人喜歡直接稱這種音樂為new age
我想這跟另類音樂一樣(或許再久一點就會是正式名稱吧...ㄏㄏ)

A.Guitar已往一直是一項伴奏樂器
因此他並不那麼的為人重視
大多數都是陪稱唱歌者的一項和絃表達樂器
除了有些jazz guitarist會使用a.guitar去solo外
(不過後來應該都用jazz guitar了)
我想他並不是一項可以讓別人把你當英雄的樂器

Michael Hedges改變了這個現象
他在a.guitar中使用了許多新奇的技術
包含雙手tapping
或是在5、7、12等等泛音格中敲擊出harmonic chords
在各式不同的open harmonic tunning中
將a.guitar的可能發現到無限

今天聽了他1985年的"Watching My Life Go By"專輯
重新回顧這位acoustic guitar英雄
這張專輯中還有人聲樂器大師Bobby McFerrin串場演出
甚至重新演唱了Bob Dylan的經典名曲"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一張很值得收藏的專輯

可惜Michael在1997年出了一場車禍過世了
不然我想或許他可以為acoustic guitar帶來更多驚喜

Come To Me

最近狂聽Rock的音樂
很久沒有這樣了,自從我台南的音樂室毀於一場大火後
關在房裡聽一整晚的音樂似乎越來越難以實現

因為成為無業遊民加上跟友人提到Rock
讓我重新溫習我的年輕歲月

在我的CD收藏中,一片雄性吉他手的專輯中看到了Bonnie Raitt
Bonnie Raitt是一個美國藍調遙滾吉他手
他的父親是美國百老匯的知名音樂家
因此她很早就接觸音樂,也很早便開始練習吉他
不過照她自己的說法,一開始都只是為了嗜好而已
不過憑著她無法掩藏的音樂才能
他還是在傳統男性為主的藍調與遙滾吉他音樂中脫穎而出
甚至在2000年還進入遙滾名人堂

聽著她1991年的專輯"Luck of the draw"
很喜歡裏面一首歌---Come to me
這首非常特別的歌Bonnie使用清脆的guitar rhythm開頭
卻搭配上raggae的節奏為主體
那種將country、rock與raggae放在一起的感覺
加上Bonnie的聲音
讓人聽了不禁跟著搖擺也有著一種親切的感動

當然這張專輯還有很多很棒的歌曲
譬如Papa Come Quick也是我很喜歡的
喜歡遙滾樂卻受不了一些男性吉他手太過狂野的朋友
試試Bonnie帶給你的女性遙滾世界吧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Beck, Bogert & Appice

前陣子幫一個英式遙滾小子燒了一張mp3
雖然他只點名要Bob Dylan與拉丁音樂
但是衝著他是遙滾小子
把一些以前的遙滾樂拿出來複習一下

找到了這張很特別的專輯
我想美國的吉他英雄絕對少不了Jeff Beck
他的演奏技巧在當代絕對是屬一屬二的
只是他的後期出現太多不是很屬於"人類領域"的吉他手
因此現在的樂迷可能慢慢遺忘他了

這個團體當年是很有名的
因為這3個樂手在當代都是屬一屬二的
包含
Jeff Beck (Guitar & Vocal)
Tim Bogert (Bass & Vocal)
Carmine Appice (Drums & Vocals)
不知道是啥原因
在第一張專輯後(事實上是兩張啦...不過另一張是Live at Japan)
Jeff Beck宣佈離開
也結束了這個黃金組合

這張專輯我很喜歡兩首安排在一起的歌曲
分別是第5首的"Sweet Sweet Surrender"與第6首"Why Should I Care"
這兩首歌曲安排在專輯的中間曲目
卻帶有很大的轉折感
Sweet Sweet Surrender那種為愛投降不顧一切的深情
卻在下一個音軌帶出Why Should I Care的那種痛苦
我很喜歡Why Should I Care
因為男女的愛情有時候是極度不夠成熟的
當對方對你很好的時候當然充滿愛意
但是如果照顧者在低潮的時候往往被照顧者因為習慣
因此不會去在乎習慣照顧你的另一半
正如歌詞說的
You never care about me when I was lonely
You never care about me when I was sad
You only care about me when I was loving
So why should I care about you now

其實我覺得或許Jeff Beck正嘗試著完成一張概念專輯
也或許並不完全能夠如他要表達的
因此最後他結束了這個組合
不過這張專輯卻絕對是喜歡遙滾樂的朋友可以一聽的專輯

好吧.....感謝那位英式遙滾小子讓我重新翻出這些老記憶
不過....下次可不可以不要一直強調我是老人呀....ㄏㄏ

傳統、文化 VS 儀式、精神

我爺爺於上個月過世了,礙於傳統禮俗鬼月不能出殯公祭,因此拖了一個月才公祭;我奶奶堅持要用傳統道教的喪禮儀式,但是因為我長期在台北工作,因此許多儀式並沒有參與到。這次的經驗給了我一次特殊的體認。

其實我並沒有信奉任何一個宗教,並不是我不信鬼神,而是我沒辦法找到我可以全力信服的宗教教意與歷史。我爺爺的喪禮最後儀式分成三天進行,雖然我大多數提到我的過去都是在台南,但是我卻是高雄出生的"下港人",因為三天的早晨都要很早開始做法事,因此我在高雄過了三天沒有網路的生活(真悲哀,沒有網路已經開始覺得生活不正常了)。

說起來我算是一個願意尊重其他人自由的人(沒人反對吧...反對者請mail給我.....ㄏㄏ),因此我往往對於很多儀式的不尊重其他人覺得厭惡,當然包括喪禮。這次回到老家的時候我就已經傻眼了,完完全全霸佔了整條小巷,一開始我就有很不好的感覺;當"師公"用著擴大器大聲放送著祭文與道教喪禮音樂(live的歐....),我整個人處在自我矛盾的情結當中。

整個三天的儀式細細去想他的整個過程,在公祭前的法事分為兩個部份,首先前半部我覺得精神上是重視在對往生者的追憶與思念,因此整個是用很哀戚的方式進行;而到了公祭前一天的儀式卻起了變化,首先出現了生日蛋糕,法師也開始用比較歡喜的方式進行。我想在傳統的儀式中,這是一個象徵式的過程,也就是說由對往生者今生的追憶,進而進入到另一個來生的開始。所以蛋糕也代表了新的生命的循環,換個方式說也是道教生命循迴的精神。

其實原本傳統就有著"喜喪"的觀念,人難免一死,得享天年的老人進到生命循環的另一個階段,原本就該是件可以歡喜的事。所有的儀式或偶像(不是偶像歌手歐...受敬拜的對象...好啦...神像、佛像),精神上是為了提醒你這些精神上的意函,但是現在的宗教往往留下儀式少了意函,看著那麼多的法師狂舞誦經,批麻戴孝的我腦中竟然浮現4個字"群魔亂舞"。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大量的物資與金錢的浪費,加上十分的擾亂治安與安寧,如果說法事的功能是讓你追憶往生者,我想這卻讓多少人對往生者留下不好的回憶。

其實大多數的儀式應該是為了提醒自己沒有做好的用意,舉例來說,我覺得傳統上送往生者入塔路上經過橋樑要喊"過橋歐",在精神層面應該是要你在生活中對於長輩多一點細心的關懷與照顧,常把這些心思放在腦中,這樣的儀式或許才多點意義。在現代化的城市中,我想儀式是可以修正的,因為重點是他代表的文化精神,而不在於傳統方式的堅持(如果堅持傳統應該不能用音箱擴大器吧...ㄏㄏ),文化傳統傳承下去的應該是思想與精神,至於表達的方式或許可以重新修正。

經歷過打擾鄰居安寧、路邊焚燒紙錢、破壞環境衛生....等等讓我不能忍受的事後,心中想到,面對這些你不能苟同的文化表達,多少人可以有改變的勇氣,在三溫暖式的三天過程,在震耳欲聾的鎖吶聲中,想到道德良知面對傳統壓力竟是如此不堪。被勳到難過的眼睛留下一點點眼淚,為了懷念的往生者,為了扭曲的文化,也為了自己的不堪.....